【關於打招呼這件事】
打招呼,在東方文化中是一種禮儀,是有禮貌、有家教的象徵;相對的,倘若沒有做到,彷彿就是代表著沒禮貌、沒家教。正因如此,背負著有形無形壓力的父母們,在面對孩子不打招呼的行為,往往都會過於心急的要求,甚至出現負面言語的揶揄,磨損了親子關係。
我們都希望孩子是有禮貌的,針對打招呼這件事情,在要求孩子前,必須先想想,我們自身是否也有做到,不單只是打招呼,而是各方面留意禮節的表現。更何況大人負面言語的揶揄,真的不是一個有禮貌的表現,回歸打招呼是教育孩子有禮貌的初衷,就更加不能如此表現!
猶記得自己小時候,有一陣子遇到人,都是直接躲到媽媽背後,別說是打招呼,連正眼看別人都是件難事。🐟哥哥的個性和OT宅媽一樣,慢熱又不擅長和陌生人接觸,針對打招呼這件事情,OT宅媽也引導了好一段時間,在此和大家來個小小分享交流。
❤尊重孩子天生氣質❤
有些孩子天生氣質較害羞慢熱,有些孩子較急躁難等待,這些都是孩子獨特的氣質,可能無法一下子符合大人的期待,給孩子一些時間,調整自己的想法,創造機會適度引導孩子。
🤔讓孩子了解為什麼要打招呼🙄
打招呼對大人而言可能稀鬆平常,但對於慢熱或較敏感的孩子來說,他們或許不覺得是必要的。因此,可多與孩子討論為什麼要打招呼,打招呼背後的意義是什麼,會帶給人怎樣的感受。甚至也可透過繪本帶孩子了解,如:盯盯熊。
👍討論出孩子目前可接受的打招呼方式😊
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種,可事前先與孩子討論出他目前覺得可接受的方式,可以是口語、可以是揮手致意、可以是點點頭微笑。
☝️事前演練☝️
在家亦可透過玩偶進行角色扮演遊戲來練習,可以模擬情境,讓孩子透過第三者角度去觀察打招呼帶給人的感受,以及如何表現。
⚠️事先預告⚠️
在進入可預先知道的社交場合前(像是家族聚餐),事前預告是有幫助的,尤其容易焦慮的孩子,讓他有心理準備,再好好陪同。
👪多示範、不勉強❤
倘若希望孩子主動打招呼,家長必須先多身教示範,身教是最好的學習。而情境當下,孩子若未能即時表現出來,適度帶著孩子的手揮一下,或代替孩子打個招呼即可,不用過度勉強孩子一定要用口語說出來或馬上主動表現,有時過度勉強反而會帶來反效果。
👍稱讚孩子的努力❤
去觀察並稱讚孩子的努力,例如:我今天觀察到你有看著阿姨笑一下喔,這樣是有禮貌的行為,阿姨看到你對她笑他也很開心呢!
給孩子一些時間,不給他們太大壓力,也適時放下我們自己心中承受著有形無形的壓力吧!❤